2008年3月,當釀酒師高巖在南京注冊了“高大師精釀啤酒”,他面對的還是一片荒蕪的市場。
憑借人脈,“高大師”在南京的酒吧與餐廳開始銷售,然而消費者對這種原料更精良也更昂貴的啤酒并不買賬。到2009年,“高大師”每月營業額不過五萬元,難以覆蓋生產和人力成本。高巖感到自己如同“站在沙漠里呼喊,沒有人應答”。
轉變發生在2013年。那一年,“高大師”推出了中國第一支灌裝手工精釀啤酒“嬰兒肥IPA”。這支中國風包裝的印度淡艾爾啤酒在推出后一年的銷量達到了30萬瓶,也幫助“高大師”實現了盈利。
一個顯著的變化是,精釀本是個舶來品,大躍、京A、拳擊貓等早期的精釀酒吧大都由外國人開設經營,店內售賣的瓶啤也大都是國外進口的。慢慢地,一批較早接觸精釀的中國人由興趣轉向生意,開始成為這個市場的主導者。到2017年,想要找口好酒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這個最初因興趣而聚集起的市場上玩家越來越多了。
年輕人的消費理念提升了,喝點好的無可厚非,喜茶這樣的新消費品牌就是這樣應運而生。但也有人感到困惑,“精釀啤酒的消費升級,升級的到底是什么呢?目標市場到底是誰?”畢竟,不是所有人都樂于接受精釀啤酒的口味。